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龍峒保安宮

圖片為大龍峒保安宮,攝影者為莊政霖,建立於2019年11月22日。

台灣為一漢人移民社會,早期習於依籍貫聚居,並自原鄉重要宮廟乞靈分火至台灣祭祀之,日久形成在地的祭祀圈,鞏固在台灣的同鄉人之認同感與凝聚力。大龍峒保安宮即為泉州同安人所建之宮廟,1742年於大浪泵草創,香火是由同安人從家鄉白礁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分靈來臺。1802年,富商王智記及鄭、高、陳等廿一戶,合夥投資興建一條商業街,街兩邊各有廿二間店鋪,遂稱為「四十四坎」,至1805年四十四坎商民發動募款,在街市東端隘門外建廟。此廟使用同安所產青石與北臺灣開採的觀音山石,因此整體建物呈現深沉穩重而古樸的色調,為起用臺灣石材的最早寺廟之一,象徵廟宇建築的本土化。

廟中主祀保生大帝。清朝時期與艋舺龍山寺(泉州三邑人)、清水巖祖師廟(泉州安溪人)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時至今日,大龍峒保安宮仍是台北市重要的信仰中心與名勝古蹟。廟方致力於修繕、保存宮廟內的建築文物,並因此於200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2018年列為國定古蹟。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內容力
  • 創作者
    莊政霖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11/22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