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長期關注大肚山生態保育議題,年度活動及講座的規劃主要由環境正義與環境倫理切入,以社大為平台、課程作為引導、行動方案為導向、大肚山議題為本位,積極發展大肚山學,呼應環境生態學群為本校特色課程,將大肚山議題與環境教育互相結合。
2013年3月底大肚山學社社長吳金樹老師沿著新發現的臺灣古道素月坡段,執行文化資產及自然資產自力調查時,發現了「小月谷」這個保留住400年前大肚山荊棘生態系的地方,生長著豆梨、狗花椒、降真香、楓香、小果薔薇等生物多樣性極高讓人驚豔的地方。小月谷發現的許多物種如楓香、小果薔薇,都是在大肚山首次發現,小果薔薇更是目前全臺最重要的分布區域,占全台總量的一半以上,薔薇花開時滿坑谷瀰漫芬芳氣息,如同仙境。大肚山小月谷是全台灣少數保留完整的荊棘灌木生態系,2014年初卻遭受幾近毀滅式的破壞,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在蔡志忠老師及吳金樹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思考下一階段我們還能為小月谷做些甚麼事?2014年4月開始以每個月的定點觀察方式,來詳實記錄這個谷地的演替情形,期望透過周邊的種源移動,逐漸來建立一套演替的模式,以備為未來提供棲地守護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