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潘凱案

【案件概要】

潘凱案為發生於清代臺灣的一起重大命案,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時任淡水廳同知的潘凱,帶領差役至貓裡社(今苗栗縣苗栗市一帶)勘驗無名屍,潘凱與差役於回程途中被人殺害。由於事關重大,當時清國政府曾派人來臺查案,最後以被生番殺害為由結案。

【疑點與爭議】

此案疑點重重,首先光案發地點就說法不一,一說為新竹城外,一說為從貓裡(苗栗)勘驗無名屍回新竹路上。

其次,雖然官方說法認為潘凱是因為設隘寮而被生番殺死。但也有說法(趙翼)指出,潘凱可能是在清丈土地過程中,得罪在番界內外活動的漢人而被殺死。但官方為了解決問題,將責任歸咎於有出草習慣的生番。

【社會後續影響】

1. 臺灣地方人士建廟紀念殉職的潘凱,但現今廟已不存。

2. 閩浙總督雅德、福建水師提督曾派人來臺調查,最後以「生番殺害」為由結案,並派兵至山區剿殺原住民。但趙翼認為兇手另有其人,此舉更使得番漢關係益發惡化。

【時代背景】

臺灣被納入清國版圖之後,經過一百多年的開發,隨著人口增長,開發漸趨飽和。因此閩浙總督富勒渾在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時奏請清丈「番界」內外土地,於同年到任淡水廳同知的潘凱身負重任,配合辦理清丈土地,潘凱很可能是在清丈過程中與在地勢力發生糾紛被殺。

【審判過程】

事發之後,閩浙總督雅德、福建水師提督曾派人來臺調查,最後以「生番殺害」為由結案,並派兵至山區剿殺原住民。

【其他】

無。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內容力
  • 貢獻者
    受害者
    潘凱及隨行差役

    嫌疑犯
    生番、活動於番界的地方勢力

    關係人
    閩浙總督雅德、趙翼

    辦案人員
    福建水師提督、閩浙總督
  • 資料來源
    《淡水廳志》卷九上列傳一名官文職,頁258。 《臺灣通志》列傳政績,頁437。 《臺北市志》人物志,頁11,台北市文獻會。
  • 演出者/主要人物
    潘凱,生年不詳,出身於江蘇吳縣,乾隆四十二(1777)年舉人,乾隆四十九(1784)年調任臺灣府淡水廳同知,乾隆五十一(1786)年被殺,死於淡水廳同知任內。
  • 地點-名稱
    關於案發現場,各家說法不一,主流說法為貓裡社附近的樹林口,但又有一說法為竹塹城外。
  • 時間起
    1786
  • 時間分期
    清代/清治時期/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相關作品
    史學家趙翼擔任閩浙總督李侍堯幕僚時,曾為文講述此案經過,推翻前任閩浙總督調查結果,認為潘凱並不是被生番所殺,而是與他人結怨而被殺,但因調查不到真兇,只好推諉為原住民殺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