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沙島港仔村命案

【案件概要】

1914年1月的晚上,育有一子(五歲)一女(九歲)的女子呂氏紡,因女兒身體弱,要去準備糯米糕給女兒吃,卻就這樣一去不回。據七歲的女兒供稱,她聽到媽媽一聲慘叫,也顧不得肚子餓了,嚇得用棉被把頭蓋住,就這樣睡了過去。隔日,呂氏紡仍不見蹤影。鄰人也發現情況不對,開始尋找呂氏紡的行蹤。不久,就發現一隻疑似呂氏紡的女鞋落在廚房,另一隻卻在門口的水井上。井中是早已沒有生命跡象的呂氏紡。

【疑點與爭議】

1. 兇手至今仍未找到。

2. 無法確認行凶動機。

3. 半夜行兇的理由為何?

【社會後續影響】

由於缺乏後續報導與調查報告,本案的真相如何,目前仍不甚明朗。

【時代背景】

案發地點白沙島港仔鄉,在1913年6月以前,隸屬澎湖廳大赤崁支廳(轄有),但在事發當時(1914年1月),大赤崁支廳遭到裁撤,改為直隸澎湖廳鎮海區。查詢總督府職員錄,當時澎湖廳警務課計有警部五名(鹽尻彌太郎、衣山正、大堀久吾、三本佐彌太、柴田一平),警部補四名(濱野寅吉、山來精一、荻原榮之助、志津吉郎)、技手一名(永富正雄)、雇員兩名(松下卯之吉、芥川獺一郎)。其中,大崛久吾在1908到1909年間於大赤崁支廳擔任警部補,1914年間已經升任澎湖廳警部。考慮到此一經歷,前往處理的警察相當有可能即是大崛久吾。 醫生的部分,計有公醫三人(中島久、原武者五郎、真鍋隆二郎)與公醫事務囑託一人(佐藤乾)。其中,真鍋隆二郎在1912年時在大赤崁任職,應該就是報導中提到的醫師。 在澎湖,呂姓為大姓。當時港仔村住著頗有文名的紳士呂淵如。

【審判過程】

警方將遺體從井中吊起並展開偵查,以及審問呂女同居人某甲。法醫指出呂女脖子上有指痕,他殺嫌疑濃厚。

【其他】

呂淵如,名愿,字子蘭,生於1850年,1873年為生員。日本領台後,在1900到1901年曾任澎湖廳第十一區的街鄉長,後任職於港仔公學校、白沙島公學校。1912年任港子保正。新聞裡雖然沒有提到呂淵如,但在民風純樸的白沙島,出了這樣一樁命案,做為警察與地方百姓之間溝通管道的保正,或多或少也可能與此案有所牽扯。

基本資訊

  • 地點-縣市區
    澎湖縣
  • 撰寫者
    內容力
  • 貢獻者
    受害者
    呂氏紡

    嫌疑犯
    同居人某甲

    證人
    呂氏紡之女(7歲)

    辦案人員
    大崛久吾(推測)、真鍋隆二郎(推測)
  • 地點-名稱
    澎湖
  • 時間起
    1914/1
  • 時間分期
    1914/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