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法醫學教室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法醫學教室〉條目由林杏惠撰寫,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法醫學教室成立於1936年(昭和十一年),由曾任東京帝國大學法醫學教授的三田定則擔任醫學部第一位學部長(即主任);1937年由臺灣總督府技師鐮倉正雄轉任臺北帝大助教授(副教授),共同負責授課。1938年6月再由北海道帝國大學的久保忠夫助教授前來擔任法醫學教室教授,組成臺北帝國大學法醫學的師資陣容,為日後研究發展奠定基礎。

要說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的歷史,便得提到「臺北醫學專科學校(臺北醫專)」。臺北醫專是1897年在臺北病院內設立的醫學講習所,經歷了1899年「臺北總督府醫學校官制」,1919年升格「臺北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以及1927年更名為臺北醫專等三次改制而成。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從文政與理農兩個學部開創,卻因經費不足,直到1936年才在臺北醫專的校地內新設「醫學部」,臺北醫專則並未合併,而是改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雙軌制,並由三田定則教授擔任第一任醫學部長。醫學部的創設不僅立足於原臺北醫專的地,設備與資源也都取自醫專。然而三田定則教授出任時帶來多位日本教授,原本臺北醫專教師中僅有五位轉任醫學部教授,其中杜聰明為唯一的臺灣人。三田定則雖然以法醫學及血清學為專長,不過醫學部起初創立的目標是為因應臺灣氣候環境的熱帶醫學研究,因此1936年設置的講座(學分課程)為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細菌學,1937年方增設寄生蟲學、藥理學、內科及法醫學,至1939年共開設了24個講座,維持至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

1949年日本青森縣弘前市發生一起「弘前大學教授夫人殺人事件」,當時警方逮捕了嫌疑人那須隆,檢方以他的白色上衣及白色鞋子做為關鍵證物,依據東京大學醫學部法醫學教授古畑種基的鑑定,指出證物上沾有的汙漬為與被害者相同血型的人血。然而依據時任青森醫學專門學校法醫學教授的引田一雄在臺北帝國大學任職期間的「關於血痕歷時後的變色狀況」(血痕の経時的変色について)研究,發現鑑定結果與古畑教授有所出入,檢方仍採用對有罪判決有利的古畑教授鑑定結果,使那須隆遭判刑15年。1971年,真凶突然現身後再審訴訟展開,1977年那須隆才獲得無罪判定,之後控告國家期望得到國家賠償,一度於1981年勝訴判定國賠960萬餘日圓,卻又在1986年翻轉判決,以那須隆敗訴收場。放棄上訴的那須隆則持續提倡國家賠償法及陪審制直至2008年逝世。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一號
  • 資料來源
    陳瑜,〈日本統治下の台北帝国大学について(下)〉(台湾史研究特集号),《東洋史訪11》(兵庫教育大学東洋史研究会,2005),頁80-106。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法醫學科暨研究所https://www.mc.ntu.edu.tw/forensic/Fpage.action?muid=957&fid=591。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http://mmh.mc.ntu.edu.tw/document5_3_2.html。 弘前大学教授夫人殺人事件,「維基百科」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BC%98%E5%89%8D%E5%A4%A7%E5%AD%A6%E6%95%99%E6%8E%88%E5%A4%AB%E4%BA%BA%E6%AE%BA%E4%BA%BA%E4%BA%8B%E4%BB%B6。 弘前大学教授夫人殺人事件民事一審判決,「維基百科」https://ja.wikisource.org/wiki/%E5%BC%98%E5%89%8D%E5%A4%A7%E5%AD%A6%E6%95%99%E6%8E%88%E5%A4%AB%E4%BA%BA%E6%AE%BA%E4%BA%BA%E4%BA%8B%E4%BB%B6%E6%B0%91%E4%BA%8B%E4%B8%80%E5%AF%A9%E5%88%A4%E6%B1%BA。
  • 時間分期
    日治
  • 撰寫者
    林杏惠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