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夏獻綸

〈夏獻綸〉條目由林駿騰撰寫,夏獻綸字黼臣,號筱濤,又號小濤。夏獻綸於1872年接替潘駿章擔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駐紮於淡水廳,為臺灣清朝時期的地方統治者。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來臺處理相關事務,夏即為居中協調官員之一,並於開山撫番時被指派開闢通往後山的中路(即今八通關古道,由彰化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共計265里)。

夏獻綸1855年舉人,於兵部任職,後復左宗棠軍營,任浙江知府、道員、福建道員。1873年由福建船政提調臺灣道。任內進行「開山撫番」,牡丹社事件後更為積極,嘗查辦安平海口三鯤身修築炮臺弊案。每年巡視臺灣南路北路,令下屬畫十餘幅圖,合集為《臺灣輿圖》。福建巡撫丁日昌至臺灣,飭令其察辦凌定國私吞公款案,並將凌革職。1879年死於任上。

1874年夏獻綸與張斯桂途經臺灣基隆市仙洞巖,留下「海外洞天」四字碑刻。1880年在臺灣兵備道夏獻綸主持下,余寵等人測繪完成包含前後山總圖1幅、縣廳分圖11幅,共12幅地圖,並印刷出版《臺灣輿圖》。

基本資訊

  • 別名
    字黼臣,號筱濤,又號小濤
  • 出生地點-名稱
    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
  • 生年月日/時期
    1837
  • 國籍
    清朝
  • 撰寫者
    林駿騰
  • 資料來源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庫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頁195,臺灣省文獻會,民87.06。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夏獻綸詞條
  • 卒年地點-緯度
    null
  • 卒年地點-經度
    null
  • 卒年月日/時期
    1905/2/21
  • 性別
  • 職稱
    關係人
  • 時間分期
    清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