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獻綸〉條目由林駿騰撰寫,夏獻綸字黼臣,號筱濤,又號小濤。夏獻綸於1872年接替潘駿章擔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駐紮於淡水廳,為臺灣清朝時期的地方統治者。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來臺處理相關事務,夏即為居中協調官員之一,並於開山撫番時被指派開闢通往後山的中路(即今八通關古道,由彰化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共計265里)。
夏獻綸1855年舉人,於兵部任職,後復左宗棠軍營,任浙江知府、道員、福建道員。1873年由福建船政提調臺灣道。任內進行「開山撫番」,牡丹社事件後更為積極,嘗查辦安平海口三鯤身修築炮臺弊案。每年巡視臺灣南路北路,令下屬畫十餘幅圖,合集為《臺灣輿圖》。福建巡撫丁日昌至臺灣,飭令其察辦凌定國私吞公款案,並將凌革職。1879年死於任上。
1874年夏獻綸與張斯桂途經臺灣基隆市仙洞巖,留下「海外洞天」四字碑刻。1880年在臺灣兵備道夏獻綸主持下,余寵等人測繪完成包含前後山總圖1幅、縣廳分圖11幅,共12幅地圖,並印刷出版《臺灣輿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