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的所在地是位於關西橋頭,拍攝時間是1961年代(民國50年代)。台灣總督府原本對於道路建設頗為消極,各州廳僅能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訓練轄區人民捐獻土地、勞力、經費、材料等,整體成效並不顯著。1911年(明治44年)以後,台灣總督府才開始積極運用國費以加快島內道路建設。另外,1930年(民國19年)3月,台灣總督府評議會議通過「道路費國庫補助規程」,開始有計畫,大規模地建築指定道路。關西在日治時期所建設的橋樑包括有:1.1928年(民國17年)完工的南山大橋、2.1933年(民國22年)左右興工,1935年(民國24年)通車的東安橋以及 3.1940年(民國29年)左右通車的關西橋。關西橋橫跨在牛欄河之上,是通往台三線與馬武督方向的重要道路。早期道路的建造技術不是很好,也因此遇到颱風或是洪水很容易被沖毀損壞。一旦被沖毀,需要重新建造時會影響交通頗鉅,同時也會影響在地居民的生活。拜科技之賜,現在橋梁的技術提升,也提供在地一條穩定的道路可供交通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