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關西農事

圖片的所在地是位於關西稻田間,拍攝時間是1961年代(民國50年代),圖片當中是農耕打穀的情況。當時,基於產業五年計劃的執行,建立了專事生產蓬萊米的稻田(原種田),由此再將種苗送給區域內農家,進入1930年(民國19年)代,關西地區試驗田的生產量已經明顯超過普通田。1930年(民國19年)代以降,台灣總督府陸續在各地建置農業推廣體系,以農商局農務課為中樞,指揮各地農會執行其農業政策,行政機關與推廣機構互相配合,形成從中央到地方一元化的推廣體系,關西地區則透過各種集會與農事改良實行小組合,每月例會推廣的各項工作包括:深耕獎勵、施肥改善、長方形秧田、密植與正條值等栽培法的普及。在早期許多的農戶專事生產種植,並沒有介入銷售的領域,一般都是交由在地農會統一收購,也確保農民的收入不會血本無歸。隨著稻米改良技術的進步,各種品種的米不斷被開發出來,關西在這一波的發展上也參與其中。同時農會也推出一些優惠措施讓農民願意一起投入新的種植方法的試驗,讓生產品質愈來愈好。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新竹縣關西鎮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關西鎮誌
  • 資料來源
    照片提供:黃卓權老師
  • 撰寫者
    徐紫珉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