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的所在地是位於關西稻田間,拍攝時間是1961年代(民國50年代),圖片當中是農耕打穀的情況。清代關西地區的開發是建立在不斷越過「土牛溝界」之墾殖過程。1860年(咸豐10年)代台灣開港通商以前,關西地區主要物產為稻米,鳳山溪、牛欄河等溪流的河谷平原為重點栽種區域。日治時期,關西地區稻作在台灣總督府的鼓勵與引導之下,展開稻米品種改良事業。台灣總督府自1910年(明治43年)起始在全台推廣在來種的改良,即四年一期的米種改良事業,透過混交品種限定,限定品種的異品種去除,赤米去除而展開。關西地區稻米品種改良的具體成效除了在於品質的提升、單位收穫量增加。早期農耕都是藉由人力操作,鮮少有機器的,也因此人力的需求頗高,各個農戶都希望多子多孫有更多可以幫忙農事的人。隨著時代的進步,慢慢的機械輔助的工具使用減輕了人力的負擔,同時農作物品種的改良也提升了產量以及品質,讓農戶的生活得以改善。關西沿著鳳山溪兩邊有許多的良田,都是生產稻米的農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