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羅屋書院門口

圖片的所在地是位於羅屋書院門口,拍攝時間是1961年代(民國50年代)。羅屋書院於1901年(明治34年)創建,1913年(民國2年)竣工,共歷時十二年。由於關西太和宮在日治初期遭日軍焚毀,羅家先祖羅碧玉等人於1900年(明治33年)發起重修,並將新廟遷建至大同路現址。當時商請廣州司傅阿發師前來在建造太和宮,因難得大興土木,故連同關西北斗里羅氏宗祠與羅屋書院一同建造。建築座南朝北,前有鳳山溪,後有山丘作化胎,為一堂四橫格局。此宅僅有門樓內縮朝東北方,其餘開口皆朝北,據說有逆朝鳳山溪溪水以聚財的風水考量。內院牆上作天公龕,內禾埕則為過去族人與佃農耕種休憩的用餐處。正堂立面作檐廊,左右橫屋為塌肚。書舍位於左橫屋人客廳,師長則住在書院右後方的得月樓。正堂祭祀關公,其他空間為族人使用。羅屋書院與一般書院的格局、營運模式較不相同,屬家族私人學堂,由此也可知羅家自古對教育的重視。羅屋書院建造當時是跟太和宮同一時期,因此師傅、工法與材料等幾乎是一樣的,也是因為這樣,羅屋書院保留類似宗廟的藝術元素,這是一般三合院鮮少具有的條件。羅家人也有共同意願保留下這樣的建築,進而成為在地特色的代表建築物。目前也開放讓大家可以進去參觀,同時也有小旅行導覽認識這樣一個很特別的三合院。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新竹縣關西鎮南山里上南片79號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關西鎮誌
  • 資料來源
    照片提供:黃卓權老師
  • 撰寫者
    徐紫珉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