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剝皮寮歷史建築群/康定路35號

北側老街還留存幾棟清代傳統店屋形式的建築。過去剝皮寮老街為商業繁榮的市街,然而受到市區改正計畫的影響,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開闢,截斷了原本的老街紋理,也使老街商業活動逐漸沒落,南側的街屋轉向廣州街,並築起新的牌樓厝,形成連續的街屋立面;由於部分建築經過改建,因此整個沿街立面的材料及裝飾有不同的變化,形成特殊的街景。剝皮寮歷史街區內傳統店屋的結構系統以磚石承重結構為主,木架為輔。店屋通常形成於商業繁榮的地點,為因應臨街的商業活動,發展出「前舖後居」(即臨街前廳為作生意之處,後邊則為住家)、「下舖上居」(一樓作為商家使用,二樓以上為居住空間)的空間格局。過去剝皮寮老街為商業繁榮的市街,然而受到市區改正計畫的影響,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開闢,截斷了原本的老街紋理,也使老街商業活動逐漸沒落,南側的街屋轉向廣州街,並築起新的牌樓厝,形成連續的街屋立面;由於部分建築經過改建,因此整個沿街立面的材料及裝飾有不同的變化,形成特殊的街景。康定路35號築物主要色系為外牆紅色面磚(#c13821),窗框則為木造結構(#de9b7c),部分牆面為灰色洗石子(#a9a8a3)。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宇凡
  • 創作者
    吳宇凡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763
  • 媒體類型
    其他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