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明猜墓粿

從前清明掃幕後,會將祭拜後的麵粿、紅龜粿等分散給前來乞討的孩童,稱為「揖墓粿」,也稱「印墓粿」;有時也會出謎要他們猜,故也稱為「猜墓粿」,表示有能力施捨而祖德流芳,也有希望附近孩童放牛時不要踐踏、破壞祖墳的用意;一說認為「揖」有乞討之意,不好聽,而「揖」、「臆」音近,才改稱「臆(猜)墓粿」。若墓粿不夠分,童謠有提及「豆干鴨卵提來湊」,但一般是給銅板。現代國民所得升高,乞討的孩童漸少,「揖墓粿」的習俗也逐漸消失了。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李燦郎
  • 全集/系列名
    臺灣節慶之美專題網站
  • 相關地點
    不詳
  • 地點名稱
    國立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5.0316
  • 經度
    121.51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