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光藥行前身為1920年日本人創立之浦田豐國堂,第一代李炎樹在此任職。1945年日籍老闆將執照轉讓給李炎樹,但店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臺南大空襲期間被飛彈擊中,全部燒燬。1952年藥行重建,時值西藥黃金年代,炎光藥行不只提供藥品,也有戰後醫療院所重建所需設備,還協助政府設立衛生所,展開輝煌新頁。目前店內仍保有當時衛生所需要的手動血液離心機、設立臨時醫院所用的蠟燭燈,以及器械消毒高溫滅菌鍋、農會豬隻配種用精子保存設備等。
炎光所在之中正路與西門路口,日治到戰後有數家電影院,包括宮古座、南都戲院、延平戲院,人潮眾多,也有南台(1947年開業,後遷到西門路一段)、久大(1947年開業,後遷到民族路三段)、永興(1960年開業,後遷到西華南街)等藥行聚集,惟皆已陸續搬遷。
早期藥行為參與醫院聯合採購標案,會與地區藥行串聯,共同投標,或增加資本額及營業規模,成立公司,以提高競爭優勢,炎光即是一例。隨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臺灣優良藥品規範)制度及健保實施,一般民眾轉往醫院看診,不再自行購藥,傳統藥房大受影響。
但危機也是轉機,醫院為降低成本,會在藥品專利權過期後改用成本較低的學名藥,致使部份想買原廠藥的民眾便請炎光協助取得。因此1989年炎光由第二代次子李恆青、三子李堯接手後,藥行業務日益擴大,除與一般西藥行相同著重保健食品和成藥,店內還備有中英文版藥典供客人查詢臺灣少見之藥品或相同成份之替代藥品。此外,炎光二位負責人和職員皆精通外文(李恆青為外交系畢業),也能服務外籍客人,因此在普遍式微的西藥行裡走出一條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