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興是鄭氏時期天興縣治所在地,也是清領初期諸羅縣治的所在地,矗立在市定古蹟震興宮廟埕的「古天興縣治紀念碑」無言訴說著這段歷史滄桑。佳里興大腸粥就開基於此歷史場景的震興宮廟埕。
日大正初年,「蝦龜志仔」在震興宮廟埕設攤販賣大腸粥,1920年呂和到小吃攤幫忙,因「蝦龜志仔」(蝦龜:臺語,哮喘之意)患肺癆,整天咳個不停,全部生意幾乎由呂和一手撐起。不久「蝦龜志仔」去世,呂和頂下攤位,繼續大腸粥的販賣工作。
終戰之後,「臺19線」中央公路東側已集結成市,震興宮廟埕的攤販在政府輔導下,紛紛遷入市場,呂和的大腸粥攤也在此時遷入市場(舊市場),而展開了他販賣大腸粥的黃金時期,「佳里興大腸粥」便是在此時打響了他的金字招牌。
呂期周國小畢業後便到市場當父親的助手,每天大腸粥的生意才開張,大腸尚未煮熟,粥尚未煮爛,客人便已大排長龍等著購買了,生意之佳,可想而知。
1986年舊市場因老舊破敗拆除重建,「佳里興大腸粥」遷移至佳里興郵局對面現址,佳里興市場重建後,呂和並沒有跟著搬進去,而繼續在今址營業,以迄於今。
「佳里興大腸粥」從呂和傳給兒子呂期周、孫子呂士林,已是三代傳承的百年老店,更可從切大腸的砧板都已凹個漥,見其生意之佳、歷史之久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