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打鐵舖》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86歲的蘇福山承繼父業,守著臺南六甲區僅存的百年打鐵舖已70年;他說早期我們5點就起床上工了,農業時代各式農具就是吃飯工具,早年打鐵沒有機器輔助,他與爸爸、弟弟每天在火爐前鑄鐵,一錘錘敲出純手工農具,實在是忙不過來!然農耕機具全面機械化後,駛犁、拿鋤頭的人變少,多年的打鐵技術敵不過時代變遷,為保留家傳行業,蘇福山堅持繼續做下去,成為六甲區僅存的百年打鐵舖。
蘇福山的孫子蘇勇達,不忍看著阿公的老店就此消失,退伍後阿嬤苦勸,想說就來做做看,現在他覺得比起工廠做工,還是回家打鐵好,雖然一天賺不了多少錢,但它是阿公的店!
有200多年歷史的臺南鹽水區泉利打鐵舖,現由第五代李一男和第六代李信賢經營,泉利打鐵舖從嚴選材料開始,謹守鐵包鋼的黃金比例,從拉風箱控制爐火,到反覆敲打鍛造、塑形、焠火、拋光、細磨等等,這些全靠經驗,也是刀刃品質優劣的關鍵。第六代李信賢說現在農具銷售量不是很多,思考後,亦銷售廚房裡的傢俬如菜刀、片刀、水果刀等等,目前更成為打鐵舖現在的主力商品。
泉利打鐵舖傳承至第六代,李一男早就可以退休養老,但仍堅持每天清晨8點到傍晚6點守在店內打鐵、磨刀,他說因為遊客來逛老街,看到沒開門會失望,看到我在打鐵就開心。
兩位老師傅敲打了超過一甲子的鋼鐵,老師傅的聽力有些受損,雙手也佈滿了龜裂的傷痕,靠著種種堅持,打鐵舖在打鐵聲與磨刀火花中走過百年,堅守著這個產業的他們,努力延續即將消失的技藝。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打鐵舖》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29862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取得方式
委託製作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忠利打鐵舖、泉利打鐵舖、橋南老街
貢獻者
攝影
陳永祥、林建銘

監製
李耀東
創作者
南天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9/10
媒體類型
影片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