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張萬春洋傘第一代張依獅自中國福建閩侯縣渡海來臺,帶著一身製傘好手藝,落腳臺南府城,妻小則在日後抵臺會合,一家人定居臺南。1935年,張依獅以「張萬春」為自家生產的傘命名,傳承至今已四代。
外人以為「張萬春」源自創始者大名,其實不然,張依獅當年以「萬紫千紅總有春」寓意甚佳,遂取「萬春」為名,沿用迄今,然卻也常讓人誤解老闆名喚張萬春。
張依獅靠著手工製傘,生意做得有聲有色,最大宗市場是製作日本藝妓專用傘品,整把傘結構均為竹製,竹子需先燙過、日曬,接著剖開竹子,再一一陳列排序、接縫及黏好,從傘面到傘骨架,不用任何一根釘子,當時,一個工人薪水3元,一支傘就賣5元。
張依獅育有五子,由長子張劍瑞繼承張萬春招牌,傘業傳到第二代,還維持榮景,現今位於臺南市東區裕豐街的店舖,當年就是一座小型工廠,3樓裁布、1樓組裝,加工完畢,門口馬上有車輛將傘載走販售。
到了約莫1980、1990年代,政府開放中國進口傘品,一年進口1千7百萬支傘類,臺灣製傘市場跌到谷底,張萬春洋傘也從製造工廠變成一家零賣雨傘的店舖。當臺灣本土製造雨傘的廠商紛紛西進,第三代張原誠卻生性保守,無意跟進,守著店舖,賺不了大錢卻也不捨吹熄燈號。
民國72年(1983)次的張育展,兒時被父親耳提面命不要再做這一行,15歲就去當黑手學修車,然其不想讓臺灣洋傘走入歷史,遂於退伍後於2008年返家承接家業。張育展靠著從小在雨、陽傘中打滾經驗,摸索客人需求,自行設計、研發高機能傘,標榜MIT臺灣製造生產,陸續推出一級遮光、奈米布料潑水傘等,走高單價路線,擄獲消費者的心也進軍日本販售。
臺灣一年生產的傘不及中國千分之一,然因為品質好,幾乎都外銷歐美、日本。張萬春洋傘傳承四代也讓大家知道,臺灣有能力生產優質傘品。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