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合成帆布行

跟合成帆布行有關的相片,共6張
跟合成帆布行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合成帆布行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合成帆布行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合成帆布行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合成帆布行有關的相片,第5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合成帆布行第一代許江波,年少時在臺南第一家帆布行「來福帆布行」學習製作書包等各式帆布材質產品的手藝,日後,許江波與在來福帆布行同期學藝的夥伴於1956年1月11日登記創立「合成」帆布行,寓意「合作有成」。
合成帆布行曾是嘉南地區最大書包生產商,由第一代許江波奠定基礎,第二代許勝凱接手後,開啟客製化服務,將自家生產帆布包的手藝,從代工生產的地位轉型成為自創品牌。
許勝凱以「1個包都接單」的客製化服務,讓原本趨於式微的老行業,重新覓得新市場,儘管,學校訂單大幅銳減,塑膠製品取代帆布包,但耐用實用的帆布包在客製化服務市場,歷久不衰,政府機關、各大企業、醫院等都主動找上合成協助製作禮物、客製提袋等,近年企業訂單就占了約七成比例之高。
第三代許芮翎2011年從日本學成歸國,也投入協助家業,發揮年輕人的網路長才,透過網路行銷合成帆布包,即使沒花錢做任何行銷、刊廣告,仍透過網路行銷全世界,來到臺灣的世界各地觀光客,也都會慕名造訪合成。被許勝凱視為得力助手的女兒,後卻因懷孕生產後,不幸過世,如今,店務由許芮翎胞弟許晉嘉幫忙。
早年,合成帆布包LOGO印有「Since1956臺灣」字樣,後來則改為「Since1956臺南」;帆布包市場在近10年間(2010-2019)快速成長,合成始終堅持自己的特色,一律只使用帆布材質製作,不採用其他配件或防水等材質,堅持帆布就該是帆布,不隨波逐流也不刻意迎合特定需求。
從1956年開業起,工廠設在二樓,一樓則維持有幾名員工在門口縫補,讓客人看得到每一個不同形式的帆布包,從零到有的過程,幾十年來,店門口皆為這般風景,也常成為過路客鏡頭捕捉的畫面。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合成帆布行 / 撰寫者:曹婷婷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9856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中山路45號
可容納人數
20人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993587
所在地-經度
120.206266
是否開放
開放時間說明
全年無休
電話
06-222-4477
現況
正常營業,第三代返家幫忙
時間分期
1956
交通方式
機車、自行開車、公車
撰寫者
曹婷婷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