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自由之家

自由之家古蹟群,始自1900年陸續興建、增改建、修建,時間點與空間點上符合日治時期臺北重要都市計劃與南區變化,日治初期(1895)的臺灣總督府相關部門,主要以清朝所移交的官方建築作為臨時辦公處所與官舍住宅,發展地區為沿淡水河群聚的大稻埕(城北)與艋舺(城西)一帶,城南與城東則尚處於未開發的原野之地。至1898年(明治31年)後,才於臺北城內東門街及南門街闢建成總督府的官舍區域,臺灣銀行的官舍即在此一背景下建成,並提供臺灣銀行官員使用。1945年戰後交由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作為外事招待所,接待外賓及國際友人之用;外交部使節回國亦多寄居於此,曾一度被稱為「大使之家」。在50年代臺北缺乏大型聚會及旅社,因此自由之家成為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總)、世界反共聯盟(世盟)固定舉辦世界反共活動的主要場所。1967年9月世盟第一屆會議在臺北舉行,共有64個國家與地區、以及12個國際反共組織參加,谷正綱當選第一屆理事會主席,大會通過了世界反共宣言與世界反共聯盟共同綱領。本建築早期也是胡適、殷海光、雷震等知識份子發行的思想開放政論雜誌《自由中國》重要集會演說地點。建築物主要色系為軍綠色外牆(#535950)。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宇凡
  • 創作者
    吳宇凡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00
  • 媒體類型
    其他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