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火木彫刻工處

跟火木彫刻工處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火木彫刻工處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火木彫刻工處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火木彫刻工處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連橫在《台灣通史/工藝志》中提到:「雕刻之術、木工最精,台南為上,葫蘆墩次之…」,明載了臺南在工藝上的重要性,火木彫刻工處由陳火木(1910-1991)於日昭和3年(1928)所創立,當時是向知名木雕藝師陳瑞寶習藝,出師(學成)後,於18歲創業,主要是從事「茄苳入石柳」民俗木雕的製造與修理,現任負責人陳燦亨(1950-),已將此技藝傳承給其子陳憲民(1980-),陳家祖孫三代相互傳承,將此工藝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茄苳入石柳」是臺灣異木鑲嵌的技術,常應用於傳統家具、廟宇祭祀用的禮器,如神桌頂下桌、几桌、太師椅、匾額、神轎等,以淺色的石柳木鑲入深色的茄苳木當中,或以兩種不同材質之木料相互輝映,遠看如畫,近看精彩。技法並分有平鑲、浮鑲二種,屬於臺南特有的工藝。
茄苳入石柳的傳統工藝早期分布在現今臺南的信義街、神農街、新美街一帶,戰後初期,在信義街(古名老古石街)與兌悅門附近就有4家從事此業,當時以火木彫刻的規模最大,員工曾高達20幾位,廠內並分有雕刻部與木工部,以要求品質細緻、價格昂貴著稱,且有在做批發供貨,當時嘉義、路竹、岡山、鳳山等地的家具店都會來批貨。
民國78年(1989)臺灣開放中國大陸物品輸入,很多寺廟基於成本考量,雕刻訂單都轉向大陸,也因大陸低價貨品的進口,使本地業者生意一落千丈,大受影響。民國89年(2000)後,由於臺灣本土文化意識抬頭,「茄苳入石柳」的工藝,因其繁複的工法配合吉祥的圖案,及木材雙面的搭配,凸顯其精緻典雅的貴氣,受到許多收藏家的喜好與關注;專屬臺南風格的異木鑲嵌工藝也再度受到大家的青睞,並藉由網路的快速傳播,吸引了許多年輕族群的喜愛與收藏,茄苳入石柳的工藝品市場也因此再次熱絡,風華重現。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信義街56號
可容納人數
5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000028
所在地-經度
120.195789
是否開放
開放時間說明
不定期公休
電話
06-227-3550
現況
正常營業,傳承至第三代
時間分期
1928
交通方式
機車、汽車、公車
撰寫者
謝奇峰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