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屯福德祠舊址,清乾隆初年創建,伯公潭圓墩伯公坐西朝東,迎向西流的南勢溪,大坑缺溪由右前側面流到正前方與南勢溪交會成老街溪,匯流後的老街溪由左後方流向中壢,於大園許厝港入海。是平鎮伯公潭周邊三座伯公廟(圓屯福德祠、廣仁宮、福潭宮)之一,清乾隆初年廣東客籍移民入墾平鎮一帶,首先到伯公潭引水灌溉,為保護水源不斷,以及不受番民騷擾,遂於河岸邊立石為神,進入圓屯福德祠前有座橫跨老街溪的伯公潭橋,是具有百年歷史的糯米紅磚拱橋。傳說先民耕種時能夠五穀豐收是因土地公顯靈庇佑的關係,因此在弧形河邊圓型小土堆上,立石為伯公,祈求永遠能夠得到庇佑。客語的小土堆為「圓墩」,因此伯公取名為圓墩伯公,後來改稱圓屯福德祠。圓墩伯公是平鎮伯公潭周邊三座伯公 (圓墩伯公,廣仁宮,福潭宮)之一,位於大坑缺溪的水尾,因此又稱水尾伯公,民國95年重建成目前的樣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