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橋,臺灣地區建造橋梁工程,溯自一百餘年前滿清時代,當時興建臺北基隆鐵路,開始造橋,以木構及鋼構為主。甲午戰後,臺灣為被日本割據,當時混凝土已開始使用,故橋梁多建鋼筋混凝土者。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分以 40 年~80 年代列述,在光復初期建橋,因國家經濟艱困,以維護車輛能通行為旨,橋梁多屬木橋、木梁混凝土面、鋼筋混凝土等,跨徑短,結構大多為簡支型,自民國 44 年引進預力混凝土後,乃大量建造預力結構。60 年後,由於連續之國家建設計畫,興建第一、二條高速公路、東西向與西濱快速道路、北高捷運及高速鐵路等,橋梁工程,亦大幅改進。日治昭和11年繪製的中壢街老地圖,當時老街溪上方只有「中正橋」及平鎮「老街溪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