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第十六屆》從總督府檔案探索台灣西海岸石滬數量的變化

  石滬捕魚為一種古老的世界性漁獵活動,尤其南島語族分布的地區,石滬可能為其文化的共同特徵之一。2009年文化部將澎湖石滬列入台灣世界遺產18處潛力點之一,由此可見其珍貴程度。由已知的文字紀錄顯示,台灣本島的石滬文化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尤其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檔案更留存有相當豐富的石滬資料。本研究以台灣總督府檔案以及府報有關石滬紀錄為藍本,透過實地勘查與深度訪談,以探討台灣本島石滬分佈現況。台灣總督府檔案所紀錄的台灣本島西海岸石滬共計有69口,而台灣總督府府(官)報紀錄了另外103口,兩者合計有172口。筆者於2012~2014年間,利用衛星影像、現地調查以及深度訪談,分區段進行多次清查。並參考夏威夷政府於1989與1990年有關石滬(fish weir)與魚塘(fish pound)的調查報告的分類基準,結果發現:台灣西海岸石滬群總計有13口已查無所悉,而現存留有遺跡或是仍有口述流傳的石滬仍有159口,但其中仍有31口因各種因素已經消失,目前可見石滬僅有128口。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明儒、林芮廷、陳宗惠
  • 創作者
    李明儒、林芮廷、陳宗惠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7/08/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