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反映清領時期以來艋舺地區泉州三邑移民的拓墾與信仰遷移的過程:隨著臺北盆地的開發,艋舺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各行業並組成不同的同業公會「行郊」,以發揮彼此合作,維護地方秩序、建設、教育等功能,在地方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創建於1738年(清乾隆3年)艋舺龍山寺,除了是臺北地區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外,也見證了艋舺行郊的發展過程。作為艋舺信仰中心,艋舺龍山寺的祭祀儀典與組織及影響範圍,不僅在萬華地區的祭祀圈而已,更推展到北臺灣其他地區的泉州三邑移民,具有跨區域的信仰特質。龍山寺以橘色(#c4785a)屋瓦、灰色(#7a7671)石造結構與獨特的墨綠色(#5c634b)裝飾在建築外觀上做足了功夫,為建築外觀之特點。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資產網:艋舺龍山寺(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1206000001)
  • 撰寫者
    吳宇凡
  • 創作者
    吳宇凡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738
  • 媒體類型
    其他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