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會館臺東分社位在臺東市舊街區,臺東市的舊街指的是由鐵花路、博愛路、四維路與臨海路所圍起的範圍。中華會館臺東分社,於昭和2年(1927),臺東地區華僑在劉洋、鄭品聰等14人倡議下,成立臺東中華會館。會館建築由華僑出錢出力合力完成,主要任務是團結華僑力量、聯絡華僑感情、辦理華僑公益事業及慈善救濟等。並設有同鄉會,提供鄉親無力謀生者食宿、醫療、媒合工作等服務。中日戰爭爆發時,日本人嚴密監控在臺華僑,發生「中華會館事件」,並組織「新公民會」取代中華會館。戰後,臺東中華會館一度改組為臺灣建設協進社臺東分社,協助政府促進地方建設,但不久就名存實亡。會館年久失修,直到前縣長蔣聖愛於任內撥款修復,民國73年(1984)竣工,是臺灣地區僅存的中華會館。民國91年(2002)公告為臺東縣歷史建築。
「寶桑」為臺東的舊稱之一,阿美族語的寶桑意為突出地面的小山丘,「Paoson」、「Paposogan」,是指有小丘的地方。清道光年間臺東境內已有族群聚居,同治末年有漢人定居於此,稱之為「寶桑庄」。現臺東市區寶桑路一帶,為臺東市最早形成聚落的所在,也是早期臺東最繁華的地方,寶桑路一帶現被稱為舊城區,其保留了歷史建築與特色老店,是一處充滿歷史文化的街區。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片亦請勿切割改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