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河錫口濕地規劃南北橫斷面

基隆河錫口濕地是由松山居民王勝欽等於2017年以參與式預算方式提出並經票選通過,目的是希望在不影響水利與環境的前提下,將河岸逢雨必積水的低窪地,透過生態工法轉變為復育臺灣原生種與常民文化植物的濕地景觀池。2018年8月10日,在基隆河岸塔悠段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濕地營造植栽活動,與會者將原生植物如台灣萍蓬草、香蒲、水毛花…等,一棵棵植入濕地池,把既有低漥地拓展為具有景觀、生態、文化、教育意義的河岸濕地,將具有文化生態意義的台灣原生植物種植於溼地中,為基隆河錫口段的文史生態營造開啟新的一頁。為了能夠延續這樣的良善美意,松山社大基隆河錫口巡守隊規劃長期認養並與環保局合作,透過守護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認識它、親近它。

計畫共同提案人王勝欽說:錫口一帶蘊藏豐富歷史文化記憶,而這些文化記憶卻在基隆河截彎取直與環境變遷的影響之下日漸流失相當可惜,有必要由我們這一代人努力傳承。這個計畫透過參與式預算的協助,讓積水泥濘的低窪地轉化為保存文化記憶的濕地,兼具人文與環境教育意義,而鄰近的擋水牆日後也將美化為文史壁畫與傳統植株並存的故事牆,喚起民眾對在地先民的記憶。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資料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 (編撰計畫主持: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地圖建置:臺北市立大學王明志教授、林建呈博士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