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1858年(咸豐8年)「天津條約」簽訂之後,臺灣被迫開放雞籠(基隆)、淡水、安平及打狗(高雄)四口通商,西洋列強出資設立的貿易公司,就是今日眾所周知的「洋行」,位於臺南安平的英商德記洋行為其中之一。
臺南安平號稱有五大洋行,分別是:德記、怡記、和記、東興與唻記,分屬不同國家所有,目前僅剩德記洋行和東興洋行保存完整。德記洋行當年的主要業務為出口糖、樟腦與茶業,並輸入鴉片,在繁榮時期是重要的商業據點。
德記洋行的歷史與臺灣的發展緊緊相扣,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洋行的業務在日治時期產生很大的變化,由於日本實行專賣制度,將樟腦、鴉片收回專賣,糖業也漸由日商把持,再加上安平港逐漸淤積,安平五洋行紛紛結束營業;其中德記洋行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結束安平據點業務,同年英國也裁撤了駐安平的領事館;隔年,原本德記洋行的建築便改為「大日本鹽業會社營業所」。
二次大戰後,德記洋行成為臺南鹽場的辦公處,後來也曾作為鹽場宿舍。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時被臺南市政府收回整修,在奇美實業贊助下,於兩年後改成「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對大眾開放,目前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