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比賽茶容重的探討

本文為依據1982~1986(民國71至75)年間,台灣省八地區農會及南投茶商公會比賽茶之容量測定分析的結果書寫而成的文章。內容包括,討論測定方法,以及比賽時篩選的標準等等內容。

作者指出,九項重點包括:(1)76年度比賽茶的容重,確比前數年者緊結而提高。 (2) 春、秋季比賽茶,平均容重間的差異,多無明顯差別。 (3) 比賽茶入等者的容重確比等外者為重,尤以特頭等茶最優(直條型包種茶除外),等外者確較輕。 (4)梅山及竹山茶區的容重,確比其他茶區者為重。 (5) 新品種(指金萱及翠玉)的容重比青心烏龍、青心大冇、武夷種及鐵觀音為重。 (6) 適當的精製,確能提高直條型包種茶的容量。 (7)測定茶容重,有益於成茶的分級、包裝及貯運。 (8) 測定茶容重,屬半發酵球型茶,亦宜有適當的容重。可引導茶葉管理技術的改進及成茶品質的提高。 (9) 本文附錄分析比賽茶的兒茶素、咖啡因及可溶分,以供茶界參考。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王于姍
  • 創作者
    吳振鐸,廖文如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19/11/1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