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張照片為民國50年代(1961-1970)照片,但因未有街道改建,所以目前的街道仍保有當初風貌,只是有不少峰屋改建而已。
貢寮之名是民國9年(1920)以後才有的,貢寮舊稱槓仔寮,槓仔語出自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巴賽語「陷阱」之意,因此地山豬甚多,凱達格蘭族之族人在此挖設陷阱,後來漢人在此地搭寮,故名槓仔寮。
貢寮位於雙溪河流域下游,雙溪河舊稱三貂溪,是凱達格蘭族的母親河流,貢寮北側又有坊腳溪匯入,所以小地名「下雙溪」,以別於雙溪區的頂雙溪。
貢寮也是「淡蘭孔道」北線的重要據點,聚落形成於嘉慶初期,嘉慶22年(1817)的三貂社<佃批>已見其名。出現繁華,應於咸豐年間,至光緒出,形成規模之市集。日人據台之明治30年(1897)有146戶、人口928人。
民國8年(1919),當時鐵通車至頂雙溪,而宜蘭則是大里通至蘇澳,因此頂雙溪至大里間必須走路通行,貢寮成為中距站,因此商家大增,耆老相傳,當時約有萬人居住及做買賣。
民國13年(1924),蘇澳線鐵道全線通車,並在此設站「貢寮驛」車站,官府貢寮庄也在此設庄站。光復後改稱貢寮鄉,公所便設在此地。
近年人口流失已經成為老人厝,但附近水梯田的復耕、桃源谷的觀光、社區營造進場及市政府的活化老街計畫已讓貢寮春光再現。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