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4年(1975)光復節前夕,位於貢寮鄉仁里村澳底鹽寮的抗日紀念碑正在興建中,只為了趕在10月25日光復節前完成,以紀念光復30周年。鹽寮抗日紀念碑屹立在鹽寮海濱公園之中,八邊形的底座,正方形的碑身,高約8.8公尺。
此地原有一座日人建造的征討碑「北白川宮能久征討紀念碑」。甲午戰後,中日代表在清光緒21年(1895)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內容之一即是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臺灣軍民反對失敗,遂在5月15日宣告成立台灣民主國,強調防禦臺灣,絕不拱手讓臺的決心。日方眼看無法順利接收,因而在正式交接前即自行登陸,5月29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前衛及掩護部隊在鹽寮登陸。當時在能久親王露營地上所豎立的木製紀念牌,清光緒22年(1896)4月被改建為花崗石打造的「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其上的圓錐物,係以得自清軍的戰利品砲身改鑄而成。昭和年間,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
民國64年台北縣貢寮鄉公所,始改建為今日的抗日紀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