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旗後老街

旗後老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旗後街早期又稱「打狗第一街」,位於天后宮前的廟前路103巷,當地老ㄧ輩又稱為「街仔路」。因臨海風大,刻意設計成彎曲的三米街道,稱「九曲巷」,以減低冬季東北季風長驅直入。

1673年,漁民徐阿華因颱風來襲,躲避到打狗(今旗津),後又有鄉親陸續遷移到此開墾,逐漸形成漁業聚落。1864年,打狗港開港通商,洋商在旗津開設商行,同時帶動街區繁榮,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旗津成為打狗的經貿中心。日治時期,街仔路有郵局、中西式藥房、碾米店、木材行、牙科、醫生館、裁縫店、貿易行等。後因哈瑪星、鹽埕新市街先後興起,導致街仔路日漸趨於平淡,街屋也陸續改建。

目前為人所知的旗津老街,多半是指下了渡船頭後往海邊的大街,也是旗津最熱鬧的地方。因旗津漁獲豐富,馬路兩旁海產店林立,另有海鮮炸物等攤販與觀光客紀念品。當地最獨特的小吃是番茄切盤沾醬油膏,許多中北部人到此遊玩,特別要品嘗這種獨特的吃法。

始建於1673年的天后宮,為旗津大街的重要景點,也是旗津人的信仰中心,現為市定古蹟。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旗後老街 / 撰寫者:國立中山大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9017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高雄市旗津區
別名
打狗第一街、高雄第一街、街仔路、旗後街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相關人物
徐阿華
資料來源
張守真,《旗津漁業風華》,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0
時間分期
1673年至今/1864年至今
交通方式
渡輪、機車、汽車、步行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