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黍

雲林溪上游源自古坑鄉東河村境,流經斗六市區11個里,主流長度約7.1公里,透過調查了解流域周遭蘊含的豐沛動植物族群生態,期盼共同維護打造與大自然共榮的雲林溪。


禾本科多年生草本,稈高 1.2~2.5 公尺,直立,根莖粗大,各節密生粗毛,夏季在高速公路沿線從南到北都可看到它的蹤跡。大黍從 1908 年自菲律賓引入臺灣後,原本作為牧草之用,被廣泛的種植在中部大肚台地上,當時日本政府將臺灣作為南進的基地,種植大量的大黍以作為馬匹的糧草,故當地人將大黍稱之為「馬草」。時至今日,山谷中僅剩幾戶飼養牛隻、羊隻的農牧戶,以放牧的方式持續讓家畜取食大黍。

但每當十月「縮水」作用的影響,大黍逐漸大量的枯黃,接近稜脊的植株首先發難,枯萎現象往山谷漸次延伸,隔年一月大致可發現幾乎全數乾枯。觀察大黍草一年四季的生命週期,在秋冬之際莖部以上就開始枯萎,極易著火,引起火燒山。每到春天大黍草總能迅速重新萌芽、茁壯,秋冬一到又將枯萎而致在度引起火燒山,如此年復一年的火燒行徑,謂之「循環性火燒山」。

基本資訊

  • 別名
    Panicum maximum Jacq.
  • 撰寫者
    趙克堅、黃莉婷
  • 創作者
    趙克堅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19/11/1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