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賽德克族陶賽(山里)部落傳統編織工藝

陶賽部落仍保有傳統編織圖案且技藝精湛。就技術層面而言,社區仍會使用地織機,並且保有織布過程之十四道工序的知識,從割苧麻、剝麻皮、打紗、日曬、捻紗、捲紗、紡紗、煮線、洗紗、浸漬、日曬、理線、理經到織布等。其中,理經極為重要,婦女需先算好幾針、大小、樣式,並且默記下來,才能順利完成織布。至於織布的紋路,包括平紋織、斜紋織、菱形織、花織、米粒織或浮織,耆老都還能靠著記憶製作出來。特殊性:設色以桃紅為主,呈現系統文化,具有鮮明特色,而且布幅寬達45公分甚至60公分,難度頗高。地方性:仍保有從陶賽溪流域延續下來的傳統,並且持續傳承,成為山里部落重要的文化。編織(tminun)傳統布(pala)不僅是生產行為,亦代表著一種生活觀、一種與土地的連結。與編織有關的Waya(宗教禁忌、道德規範和社會規則)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流傳,每一位賽德克族婦女就是這項傳統的守護者。保存團體:花蓮縣卓溪鄉山里社區發展協會具整合內部之力量,能使20至30位的老藝師承先啟後的重要性獲得發揮,同時也到學校傳授技術,將賽德克族編織技藝推廣至年輕世代。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12鄰山里9之1號(花蓮縣卓溪鄉山里社區發展協會)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51567
  • 所在地-經度
    121.1939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105年3月3日府文資字第1050040236A號
  • 撰寫者
    鄭景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