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愛戀宜蘭河(選自《杜鵑遺落的文卷》)

本作出自蘇麗春《杜鵑遺落的文卷》。 故事是從下渡頭橋導覽開始的,作者對導覽的內容心不在焉,沿著河堤,宜蘭河的歷史歷歷在目,奇立板社、貓里霧罕社,噶瑪蘭人用地名留下存在的證明。壯圍鄉廓後仁愛新村漁師廟後方,一棵二百多年粗壯的刺桐樹,據說原是種在噶瑪蘭聚落通往河邊的路上,可想像當時母系社會的噶瑪蘭人,圍坐在樹下,抽著土煙、嚼著檳榔聊天的情景。宜蘭河岸壯六村的「齊天大聖廟」,有漢人牧童製土猴偶而出現神跡的傳說,漢人的足印,如今仍深深的印在河兩岸的村落。然而政權的更迭,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河堤兩岸一望無際的稻田,曾經是日治時期的白甘蔗田。1949年,隨國民政府撒退來台的浙江大陳島民,就被政府安置在噶瑪蘭人的刺桐樹旁,現在只有七戶仍有人居住,隨他們渡海而來故鄉神明「漁師爺」被供奉在「漁師廟」裡。同一條河,滋養噶瑪蘭人,哺育漢人,也安撫了大陳島民,河水揉合了歷史、文化、神話與自然的聲光,一首對河水美麗的嘆息,已經寫在作者的心底。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宜蘭河;宜蘭縣壯圍鄉仁愛新村;漁師廟;壯六村
  • 撰寫者
    黃憲作;王怡云
  • 創作者
    蘇麗春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8/04/01
  • ISBN
    978-986-01-3860-3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