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據時代的五十一年中,錫口一直是臺北市旁邊的一個小鄉鎮。大正九年(1920),日人改「錫口」為「松山」,設松山庄,隸屬臺北州、七星郡。直到昭和七年(1932)年方才在臺北市的行政區域規劃中,出現在臺北市的地圖上。民國35年(1946)臺灣光復時松山庄與中崙庄合併為松山區,松山區轄有26 里,面積20.7474平方公里,人口二萬二千餘人。在民國六十年代(1970s'),松山區人口大幅成長,區內人口高達四十五萬餘,所轄里數高達九十八里,經過民國七十九年(1990)全市區里重新大調整,及民國八十三年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民國八十五年調整部分行政區,將河道南移,重新調整區界,將本區舊宗、金泰兩里分別併入內湖、中山區,形成現在的松山區範圍和形貌:33里,22萬左右的人口數量。
松山區做為臺北市最特殊交通樞紐區域,松山機場為國內航線最大航空站,並成為與中國大陸兩岸直航的主要對口航點;松山火車站則為南北縱貫鐵路起點,向北還連接北迴、宜蘭線鐵路,成為溝通臺灣東西部的紐帶;加上區內有八德、南京、民生、民權等四條主要東西幹道,敦化、復興、光復、基隆等四條南北向幹線,並有麥克阿瑟公路直抵基隆,全區公車路線密佈,交通四通八達,奠基松山的現代化發展。隨著時代變遷,捷運網絡興建,鐵路地下化,饒河街觀光夜市熱絡,小巨蛋及百貨公司等消費文化勃興的指標,都在松山地區演繹。面對大量消費人口及型態的改變,松山擁有基隆河美景、社區優質綠地、特色商圈及展演、運動場所,也有歷史及美食街區,這些都成為松山整體發展的重要憑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