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錫口街

乾隆十八年(1753)這裡的安溪移民開始捐款興建錫口媽祖廟。顯然到了這時候漢人已經聚集相當多,而且市況繁榮,方才有能力集資建廟。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原先的「貓里唧口社」或「貓里錫口庄」等稱呼不見了,繼之而起的稱呼是「錫口街」。錫口街的發展是以錫口媽祖廟為中心,逐漸向南方擴展,建立店鋪。最初以「福祿壽全」來分劃為四個里:「有福里」、「豐祿里」、「上壽里」、「貴全里」。

錫口街位於基隆河的航運中點,由淡水、艋舺通往基隆、宜蘭的船隻,通常需要在錫口中途休息、住宿。而從基隆、宜蘭過來的船隻則在此停泊,改行陸路,將貨物運送到大加臘、大灣(大安)、木柵等地。因此,逐漸形成一個河港,有熱鬧的街市。錫口的河運在同治年間(1862-1874)的繁華盛況,比當時剛剛興起的大稻埕更為熱鬧。松山早期因基隆河水運發達而繁榮,有「小蘇州」之稱。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編撰計畫主持: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