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太和宮_斗拱樑

圖片所在地是位於關西鎮太和宮,拍攝時間是2019年(民國108年)。「斗栱」這個構件組的使用在秦漢時就已經發展成熟,最初單獨放置於柱上或挑樑外端﹐作為傳遞樑的含載於柱身和支承屋簷重量以增加屋簷深度的作用。唐宋時,它同樑、枋結合為一體,除原來承重的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結構層的一部分。圖片一是柱子底下稱為「礎」,太和宮其造型為金瓜模樣,藉以分散柱子重量。鰲魚(擦角),取其獨佔鰲頭之意,主要承載拱的重量,層層分散重量。圖片二是面向三官大帝,左上擦角的木材為樟木,因為2019年(民國108年)初時被白蟻啃蝕之後重新修復。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新竹縣關西鎮大同路30號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徐紫珉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