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魚筌(噶瑪蘭)

該件魚筌的形制為上方下圓,以較方形竹條製成,較為堅硬耐沖撞。經削竹、剖竹、編織、製作藤箍增加固定等制作過程後,亦可透過煙燻來增添色澤。早期原住民的經濟生活大多依靠自然資源為主,噶瑪蘭族人早期居住的蘭陽平原,及現居的花蓮新社部落皆屬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地域,因此日常生活與海洋密切相關,漁業與農業同為重要的生計型態。傳統噶瑪蘭人出海捕魚為男子的工作,而女子則在岸邊協助整網分魚,或者採集貝類、螃蟹、海參、海膽等。噶瑪蘭人運用長枝竹、黃藤的柔韌特性,編製成魚撈或採貝的工具,如魚簍、魚筌、蝦籠。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Batu Ansing(漢名:謝春福)
  • 取得方式
    捐贈
  • 別名
    bubu(噶瑪蘭語)
  • 撰寫者
    何仁佑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入庫日期
    2005
  • 媒體類型
    照片
  • 尺寸
    直徑20cm;高45cm
  • 材質
    竹、魚線、鐵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