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茶樹育種回顧

台灣以外其他世界各產茶地區,過去茶樹之繁殖殆以有性繁殖實施種子播種法,由於茶樹為長異交作物,故有性繁殖難以維持其特質,如種子播種之蒔茶園;其萌芽期早晚、茶芽色相、大小以及形狀為混雜不一,小規模之自花授粉雖有可能,然而自花授粉若非純種,亦難維持原來母體之特質完全相傳與後代,優良之純種非能以較短歲月中所能育成者。
過去台灣茶區早以無性繁殖法之壓條方法實施茶樹之繁殖工作,不論其來源如何,只要認定係優良個體,即可以無性繁殖法維持其特質。近一、二十年來由於扦插法技術改良,多改用扦插法。台灣故有之在來品種,由於採取無性繁殖法,得能維持優良之形質而不變,其品種之純度為世界各產茶國之冠,這確係台灣茶業至大之榮譽。而臺灣光復後由場長吳振鐸等繼續辦理育種工作,茶業改良場自創立以來迄今已屆九十年,茲僅將過去之茶樹品種改良試驗研究經過整理概述於后以供參考。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王于姍
  • 創作者
    徐英祥,阮逸明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19/11/18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