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0年代,絕對能感受到友愛街面多麼車水馬龍!今友愛市場附近在日本時代設有神社,終戰後神社已頹圮不堪,傾倒後的空地則聚合許多攤商販仔,即成了市集,這個市集從永福路這頭,沿著友愛街,熱鬧蔓延到了昔日南都戲院一帶。市集越是繁盛,其隱憂就是交通在此打結,於民國36年(1947)臺南市政府在此開設新市場,5月1日開始收容盛場(後濱町一段)的路邊攤,友愛市場為終戰後首建之公營市場。
民國41年(1952)臺南市議會提出修建友愛市場,於是在民國45年(1956)友愛街拓寬時,市政府即在忠烈祠附近規劃了個臨時市場,以預繳6年租金的模式招商興建,卻延宕多時未能順遂,直到民國58年(1969),才出現一線契機。
因臺南市承辦第25屆台灣省運動會在即,當時的市長林錫山籌畫遷建忠烈祠,以整地興建大型體育館。當然,連同友愛街附近市集會一併處理,計畫新的友愛市場取代之,於是乎神社前空地的攤商移到檨仔林朝興宮的廟埕,演變成今友愛市場;而友愛街南都戲院附近的攤商則移到大溝頂,演變成今保安市場。
民國62年(1973)以預收租金方式第一次重建,完成地下室及一樓建築,9月開張營業。民國69年(1980)10月開工增建第二、三、四樓,民國70年底完工。
友愛市場蓋好了,攤商們從檨仔林朝興宮的廟埕再度搬回,全盛時期約有120攤,商機旺茂!友愛街是臺南舊城區頗為精華地帶,鄰近沙卡里巴、中正商圈、西市場,帶動友愛市場的買氣,市場對面盡是舶來品店,委託行,買氣強。
不過友愛市場一度規劃為收容民族路的流動攤販,無奈是傳統市場2樓以上一向不為顧客青睞,攤販亦不願配合遷入,故空間閒置,曾經還租借設有「友愛保齡球館」。
後來友愛市場已顯疲態,於民國98年(2009)獲經濟部補助經費,進行外觀美化工程,整體上招牌一致,市場視覺上新穎;此外,市場備有地下停車場供使用,目前還有警察婦幼隊在此地辦公。
民國41年(1952)臺南市議會提出修建友愛市場,於是在民國45年(1956)友愛街拓寬時,市政府即在忠烈祠附近規劃了個臨時市場,以預繳6年租金的模式招商興建,卻延宕多時未能順遂,直到民國58年(1969),才出現一線契機。
因臺南市承辦第25屆台灣省運動會在即,當時的市長林錫山籌畫遷建忠烈祠,以整地興建大型體育館。當然,連同友愛街附近市集會一併處理,計畫新的友愛市場取代之,於是乎神社前空地的攤商移到檨仔林朝興宮的廟埕,演變成今友愛市場;而友愛街南都戲院附近的攤商則移到大溝頂,演變成今保安市場。
民國62年(1973)以預收租金方式第一次重建,完成地下室及一樓建築,9月開張營業。民國69年(1980)10月開工增建第二、三、四樓,民國70年底完工。
友愛市場蓋好了,攤商們從檨仔林朝興宮的廟埕再度搬回,全盛時期約有120攤,商機旺茂!友愛街是臺南舊城區頗為精華地帶,鄰近沙卡里巴、中正商圈、西市場,帶動友愛市場的買氣,市場對面盡是舶來品店,委託行,買氣強。
不過友愛市場一度規劃為收容民族路的流動攤販,無奈是傳統市場2樓以上一向不為顧客青睞,攤販亦不願配合遷入,故空間閒置,曾經還租借設有「友愛保齡球館」。
後來友愛市場已顯疲態,於民國98年(2009)獲經濟部補助經費,進行外觀美化工程,整體上招牌一致,市場視覺上新穎;此外,市場備有地下停車場供使用,目前還有警察婦幼隊在此地辦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