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盪中秋的體驗

「盪中秋」,對生長於礁溪的人來說,有特定涵義,就是每年「中秋夜在礁溪協天廟參加盪鞦韆踢鈴鐺競賽」,它是一個重要的民俗活動,至今已經有129年的歷史。   早年「盪中秋」都是在廟後舉行。每年八月上旬,村長及地方熱心人士都會相約在協天廟見面,商議籌備「盪中秋」活動,相偕向鄰近店家募款,及架設鞦韆事宜。   記得有一年,好像是民國50年左右,八月初,主事們循例迎請 關聖帝君神像,並帶領工匠到廟後坐鎮,準備擇地動土,筆者一向好奇,幾乎天天跟隨,圍繞左右。只見參香既畢,工匠在左右地面挖掘坑洞,將長杉木豎立坑上,前後再以斜柱交?固定,然後在上面架上橫樑,凡交接處均以藤條捆綁固定,鞦韆框架即告完成。   擺盪架子係以整隻桂竹作鞦韆繩,老藤編成圓形穿在樑木上作活動套子,腳踏板採用長方形木板,左右鑽孔,與桂竹連結而成。鞦韆有7公尺高,看起來古樸粗獷,讓人起思古之幽情……   中秋前日,鞦韆架設完成。主事人員即來回試盪,一旁參雜圍觀幾個大人小孩,隨後亦輪番上陣,輪到筆者我不落人後,亦奮勇而上了鞦韆。但馬上發現手掌太短,幾乎不能抓滿竹杆,而且掌心還一直流汗,當下既興奮又夾雜幾分忐忑,於是手掌往(節錄)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中山路一段51號
  • 地點-縣市區
    宜蘭縣
  • 撰寫者
    施朝鎮
  •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 地點-緯度
    24.8185267
  • 地點-經度
    121.7690767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