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鏢旗魚與削鏢篙

南方澳第一漁港肇建於1921年(時值日治時期大正10年),並於1923年竣工啟用,號稱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的漁港。   當時日本政府積極鼓勵日本本土漁民(尤以九州、四國為主)移民至南方澳漁港從業,是以南方澳早期漁法多由日本人傳襲而來,俗稱「鏢旗魚」的鏢釣漁法,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鏢旗魚」的時序,通常多在入秋之後、東北季風吹起的季節,因為這是旗魚性喜出沒的期間。在4至6級、風高浪大的背景中,主角通常是一艘船首架著一座往前突出之「鏢頭」的木造船,以及船上各就戰鬥位置的漁民。緊握著一根長長的「鏢篙」,「正鏢手」及「副鏢手」站立在鏢頭最前端,兩人的身後,則通常還有一位指揮船行方向的「二手」。「二手」的職務,是透過默契十足的肢體語言,以及或緊或緩的船鐘聲響,將追蹤的指令詳盡地傳達給「大車」(開船的輪機長),以便精準地往魚行方向追擊。   漁船尾隨著獵物,等到進入可掌握的射程時,正鏢手首先將手中「鏢篙」投出。萬一不慎落空,副鏢手便會緊接著下鏢,以殺個獵物措手不及。魚既中鏢後,船上的「海腳」(一般船員)即會將鏢繩放出,讓獵物拖著船走(船仍保持動力),一直走到魚筋疲力竭,再將它拖(節錄)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南方澳漁港
  • 地點-縣市區
    宜蘭縣
  • 撰寫者
    吳小枚
  • 時間迄
    年代不明
  • 地點-緯度
    24.5824048
  • 地點-經度
    121.8691755
  • 時間起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