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牽罟與magan quleh(取魚)

1922年日人引進客家人與閩南人至德卡倫地區採樟、製炭與伐藤,同時在和平溪河口引進蔗農與漁民,原來原住民的荒莽獵區,一時人聲鼎沸。1923至1930年泰雅族人遷徙至德卡倫地區,除了接觸國家力量之外,同時也開始與漢人互動。 在Blihun(今漢本)地區,昔公路局谷風車站前的坡地上即形成漢人漁民聚落。漢人漁民在海灘上以簡易的舢舨船將魚網拖入海中佈網,待數個時程後再自海灘群起拉網(即俗稱牽罟)收魚。在漢本地區,魚獲主要以炸彈魚為主,因當時並無冷藏技術,交通亦不便利,所得魚獲通常煮製成柴魚再往蘇澳銷售。 住在德卡倫部落的泰雅人,為獲取魚肉,通常也會翻越sbahu山抵達漢本海灘,待漢人漁民開始進行牽罟時即一起起身幫忙。漢人漁民將所捕獲的魚洗淨煮製柴魚前,先去頭去尾,再剖取內臟,然後將魚頭與內臟分送給前來幫忙的德卡倫部落泰雅人。泰雅人再以背簍(kili)將魚頭與內臟攜回部落內,魚頭煮湯,內臟則以粗鹽醃製成zyus quleh(直譯為魚內臟)置於甕中。今蘇花公路崇德站公路旁,尚有數家店家販售以粗鹽醃製的魚內臟與魚卵,至今仍是老人家用餐時最喜歡的配菜。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澳花村漢本地區
  • 地點-縣市區
    宜蘭縣
  • 撰寫者
    哈勇.諾幹
  •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 地點-緯度
    24.33011
  • 地點-經度
    121.76537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