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聖爺廟「掛貫」習俗

冬山鄉八寶社區的丸山小丘東南山腳下,有八寶村公埔城聚落。其中有石聖爺廟,原來是一巨石,據傳自山上滾下來,因甚靈驗,村民遂建廟祭之。相傳二百餘年前,先民至此墾拓,因原住民時常出草殺人,石頭公顯靈將原住民趕到山上,以保護移民,和前來拜拜的香客。於是當地民眾帶小孩來拜拜祈求庇佑,開始有「掛貫」儀式。   明治32年(1899)臺灣進行土地調查時,才開始設置管理人。平時附近約30戶人家會互相傳遞著稱為『香牌』的東西負責燒香、早晚在境內打掃。石聖爺公廟的祭祀範圍為八寶村7、8鄰,約41戶,管理委員會成立於民國76年,委員共15位。   它本是座石頭外露的小寺廟。由於石頭公的靈驗,地方人士很早就有意籌備建廟,但石頭公卻認為小神不應該享有大廟,而不願接受此一好意。直至1980年代加建,形成大廟罩小廟的特殊景觀。   石聖爺公鎮「番」保護地方成為村民的信仰,有求必應非常靈驗,因而有人將家中不乖難以帶養的孩子帶向石頭公祈求收做義子,協助教養護佑平安長大,回去之後果然成效立見。當地逐漸形成了「契神」習俗,而有了「綰絭」、「換絭」、「脫絭」的儀式。   「掛貫」儀式,包含「求貫」、「換貫」與「(節錄)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八寶村公埔城聚落
  • 地點-縣市區
    宜蘭縣
  • 撰寫者
    林正芳
  • 時間迄
    年代不明
  • 地點-緯度
    24.6400481
  • 地點-經度
    121.7643835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點
    宜蘭縣八寶村公埔城聚落 (121.7643835, 24.640048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