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旱田(水圳遺跡)

金洋社區是以金洋國小以北的金洋路與以南的博愛路所組成的社群。其中博愛路的舊稱為奎諾斯(rekinus)社,因為人口數增加和傳染病的流行而經歷了好幾次的搬遷。奎諾斯(rekinus )社族人自現今的南澳南溪北段遷至其支流仲岳溪後定居於周邊一處高地,並且以種植旱稻維生。   根據目前金洋基督長老教會的駐堂牧師阿彬優勞提到,早期奎諾斯社族人還居住在仲岳溪畔時,即使只有20幾戶的族人仍然從事種植旱田的農務工作。除了種稻技術來自日本人;連當時引水用的水圳最早也都是日本人所開鑿的。後來在地方政府為推展農業產銷班計畫時,將舊水圳進行修建與整理如照片中所示。當時的產銷班已經轉作種植葉菜類作物,所以對水的需求量大,因此族人們開始以工引水的方式,用水管串接把水引到開墾的田地。水圳也漸漸失去功能。   後來透過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強調仲岳步道是重要的歷史遺跡,讓大家都記得這條水圳曾經是奎諾斯社族人們養家活口的最大功臣。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金洋社區
  • 地點-縣市區
    宜蘭縣
  • 撰寫者
    哈寶兒
  •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 地點-緯度
    24.4259751
  • 地點-經度
    121.7491995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