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巾著網

民國40年代初期,南方澳仕紳陳東海及其時任縣議員的堂兄陳火土,將「巾著網漁法」自日本引進南方澳。因該漁法操作極為迅速便捷,並易於取得豐沛的漁獲,於是即刻掀起一陣「牽網」(巾著網漁法之俗稱)風潮,進而開創南方澳人口密度達到世界第一的空前榮景。   初期的「牽網」漁船,多是由原本從事鏢魚、筏釣漁法的木造船拆除不必要之設備,再加裝吊網桿等必要之裝置改造而成。據記載,在巾著網漁法正式引進之次年,蘇澳地區(以北方澳為主)之巾著網漁船僅有6組(每組各有正、副船隻共2艘);然而不過3年左右光景,便已達60來組之多,進展可謂如雨後春筍般。而自民國50年代初期起使用冰藏設備、中期引進魚探機並開始於夜間集燈誘捕之後,隨著漁獲量之節節高升,漁民們更是一往無回地積極跟進。民國65年左右,南方澳出現第一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製造的巾著網漁船,至此則不論從事何種漁法的木造船,便都漸漸被塑鋼(FRP)製的新船所取代了。民國69年時,巾著網船隻數目甚至增加到了228組,創下台灣漁業史上之最高紀錄。   巾著網之作業船隻,主要由正、副2船合組;每艘船之船員各計12名,其中含船長1人、輪機長(通稱『大(節錄)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南方澳漁港
  • 地點-縣市區
    宜蘭縣
  • 撰寫者
    吳小枚
  •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 地點-緯度
    24.5824048
  • 地點-經度
    121.8691755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