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板屋

早期來到大進地區工作的移民大多就地取材建屋居住;最早是搭建簡陋的茅草屋,以蛇木、相思木作柱;以竹子或木枝為樑,牆壁則鋪設菅芒莖、蔗葉壁等。只是此等屋子不耐風雨吹襲,經過大颱風、溪川暴漲便損壞殆盡;至民國四十五到五十五年代,居民風行撿拾羅東溪河床的黑石板作為建材,搭建石板屋。   石板屋紋路細緻,別具特色,雖然質地比較堅固,但實際上當時居住的衛生條件仍舊不佳。據訪談藍細川先生描述。早期年代的屋子通常低矮缺乏窗戶致使通風不良;而雞舍、豬圈與住宅相通,人與牲畜、蚊蟲共處。民國七十年代後期,新式水泥樓房、磚屋漸漸引進,居民多拆除石板屋改建。   大進休閒農業區準備成立之際,部分村民為緬懷早期石板屋的生活情景,故一起集資出力於進安宮前重建一處15坪大小的石板屋,期望遊客與村民能認識大進過去生活維艱的歷史。後受颱風破壞,2005年又經文建會補助修繕。目前大進村內尚可發現少數幾處石板屋民宅,而鄰近的大進國小的校園廊柱亦可發現到石板堆砌的特色。   大進地區在民國後之所以命名為大進,乃為勸勉此地人民大力開拓、躍進發展。探索大進地區的住宅建材、工法從茅草、黑石板到磚屋、水泥多年來的演變,亦(節錄)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