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漢人來臺開墾,於北投陽明山一代種植大菁,作為藍染原料,隨著時代變遷,手工藍染逐漸式微。2003年北投湖山國小以推廣手工藍染為號召,振興藍染工法。
大約一百多年前,由於化學合成染料的出現,導致傳統的染色工藝幾乎沉沒消失,甚至少為現代人所知。湖山國小推廣藍染課程,試圖保存與振興手工天然藍染工法。
植物染的染色過程必須經過高溫煮染,而藍染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只要用一般的冷水,就可以進行漂染。當每浸泡一次之後,要將布拿起來攤開,讓空氣進到布裏面,和空氣充分結合氧化之後,就變成藍色了。湖山國小顏世廷老師 :首先要準備被染物,一般來說就是所謂的布料,用來植物染的布一定要是天然的素材, 如棉、麻、絲、或毛,而且一定要100%,不能混紡其他人工纖維,被染物還要經過處理,才會染出好樣。染前處理目的在於去除纖維以外如油脂、膠質、糊料等不純物質之處理方法。棉麻染材可以用布重2~3%的鹼劑(例如:純鹼或燒鹼)當主精練劑,在加布重0.5%左右的中性洗潔劑當補助精練劑,用1:20~30的比例,置於不鏽鋼鍋中煮練一個小時,煮時要經常翻動,煮後充分水洗、晾乾備用。
合成染料低成本、大量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已危及人類生存空間,人才開始反思。湖山國小藍染花布的觀念,彌足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