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系列:〈沙之美-八里〉

這張影像聚焦於細沙所構成的層理與堆疊,局部放大到幾乎抽象的程度,視覺上彷彿讓人置身於某種微觀地貌或外星表面。沙的流動痕跡與層層交疊的結構,彷彿記錄著時間以物質方式沉積的節奏,像是一部靜默卻深刻的地質編年史。翁庭華的鏡頭在此轉向了一種幾近地質詩學的觀看模式,以極細緻的灰階層次描繪出時間的物理痕跡,讓觀看者在沉靜中感受到歲月流轉的壓力與韻律。 這種極具物質感與時間性紋理的攝影實踐,可對應到當代地景攝影中強調的「深時間」(deep time)概念,它跳脫日常時間感,指涉的是地質尺度的漫長與沉積。從視覺人類學家伊莉莎白‧愛德華(Elizabeth Edwards)所提出影像作為物質痕跡的觀點,此作品不僅是靜態視覺圖像,更是被觀看的遺址,「沙」不再只是圖像的背景,而是作為事件、記憶與時間痕跡的載體。每一層沙紋皆像是一段時序的軌跡,訴說著看不見卻能被感知的歷史。若放在臺灣東北角的地理脈絡來看,這類沙質地貌常見於潮間帶、河口沙洲或強風區域的沙灘,這些地景在當地的漁業與採集文化中具有長久的生活意義。翁庭華透過攝影將這些「微觀風景」轉化為觀看與詩意交會的場域,也成為反思「自然」與「感知」、「影像」與「時間」之間關係的媒介,為觀者開啟另一道觀看與思考世界的路徑。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78~197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