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系列:〈浪之美-鼻頭角〉

這張作品以極致的黑白對比,將海平面與岩塊轉化為幾近抽象的構成圖式。光線在海面形成如金屬般的閃爍,與畫面下方與中景的岩石剪影構成強烈張力。這種強調視覺極限的策略,不僅展現了光與影的形式潛能,也召喚觀看者進入某種視覺的臨界狀態。攝影家翁庭華以其一貫的形式冷靜與視覺密度,將日常海景昇華為一種詩性臨界場。 選擇以背光強烈的時間點進行拍攝,經過暗房製造己近全然的「黑」,透過明暗斷裂形成二分構圖,也打破了典型的風景攝影敘事,岩體在光影交織下,成為視覺凝視與時間靜謐交會的節點。這張影像像是一種富有思辨性的視覺構成,引導觀者重新定位自身的觀看方式。從當代影像理論的角度出發,此作品展現出一種「能指(signifier)」的豐富性:畫面形式簡練,卻保留了多重解讀的空間,是關於時間的注視?還是觀看與遮蔽之間的相互流轉?在翁庭華的攝影語法中,「海」與「石」的安排不僅是自然景觀的記錄,更是一種觀看關係的重組與探索。這樣的構圖策略,既傳達了對自然環境的深刻感受,也呈現出攝影作為觀看媒介所承載的多層次意義。作為臺灣東北角地景的一部分,這片海面與岩石對應至東北濱海特有的岬角與離岸岩礁群,這些地形在地理上具防風、破浪的功能,亦為在地信仰與海難記憶提供場域。在攝影中,它們則化為「黑影」,不可名狀、卻充滿重量的存在。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79~197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