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系列:〈浪之美-北關〉

石塊間隙中交錯著海浪泡沫,岩石因長期海蝕而圓滑,拍攝時間點選擇在浪花輕覆其表之際,產生泡沫與岩石交疊的「接觸語法」,此種視覺效果既具物理層次,也構成一種詩性的感官構圖。 此影像可從「新物質論(New Materialism)」的「表面思維(surface thinking)」出發理解,泡沫與岩石的交會,不再是兩種物質的對峙,而是感知的流動與生成。攝影捕捉的是一種介於顯現與消逝之間的中間狀態,泡沫未退、岩石未現,展現了臨界與觸感的美學實驗。 運用「長時間曝光(long exposure)」將海浪動態霧化,與清晰石塊對比,產生詩性張力,影像從而同時呈現三種表面,堅實岩塊、靜水反光與浪影動勢,藉此構成空間的節奏與層次。畫面中的波紋與倒影,恰如攝影對於稍縱即逝事物的敏銳捕捉,它們記錄著生成與流動之間的瞬間,使影像成為一種關於存在的細語訴說。臺灣東北角岩岸或潮汐交界帶,是自然與時間共同雕塑的動態構造,翁庭華的攝影讓地景「去人類中心化」,以非人視角呈現自然本身的語言與記憶,召喚觀者對自然力量的謙卑與深層回應。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80~198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